【桃李天下】何小麟:笑对人生,翁崇鉴藏

7a9698c07fab43dfb7529d8f39c244b6.png

东海之滨,有岛名鹭;方寸之地,藏龙卧虎;有笑翁者,年近古稀;数载鉴藏,蔚为观止;笑对宝物,心如赤子;余生乐事,天下享之。

笑翁者,姓何名小麟者也。江西人氏,南昌大学63级校友,曾历经“工、农、兵、学、商、政”,现居鹭岛,安享晚年。何老爱笑,笑,已经与他的收藏一样,成了他的标志。

初夏的一天,我们如约来到何老的寓所,如同来到一座阿里巴巴的宝藏门前,而开门的钥匙,就是何老数十年鉴藏的娓娓心得。

有朋自远方来

近年来,文物收藏之风盛行,各种文物拍卖、鉴赏活动也如火如荼,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藏家呢?是如某些节目中表现的,拿着不知何处得来的宝物请所谓的专家鉴定吗?与何老一番交流,这才恍悟:真正的藏家绝非如此,一方面,他自有可靠的鉴定圈;另一方面,许多二流的专家也根本不敢认真正的好东西。而且,“收藏”与“鉴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懂鉴赏,何谈收藏?

所以,何老真正自傲的,是自己又“鉴”又“藏”,不仅积40年之功收藏了数千件精品,又独具慧眼,勤学不辍,总结了一套可行的鉴赏经验。近几年来,他对自己藏品中的一小部分进行了深入的鉴赏、研究,写出的鉴赏文章,在国际最高规格的文物研讨会上演讲过,在国内专业的文物杂志发表过,都收到了广泛的好评。

很多人并不了解“鉴赏”的真正价值。但事实上,鉴赏是艺术的同胞姐妹,丰子恺就说过:“鉴赏是创作的逆行,称为‘被动的创作’。最完全的鉴赏,与创作有同等的意义。”我们也可以说,有了鉴赏,艺术品的魅力才得以焕发。

进入何老家的客厅,眼睛有点不够用,数十平米的空间,范曾的画作就有两幅,启功、舒同、何绍基的书法作品抬眼即是,玻璃柜里是元、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连茶几上随意放置的,都是清代瓷罐。二楼就更不用说了,一间屋子专门用来摆放名家字画,张大千、齐白石、刘海粟、吴冠中……都是如雷贯耳的大家作品,床上还堆着许多无处安放的卷轴。

其实,何老给我们展示的,仅仅是冰山一角。他告诉我们,2012年文博会期间,他应厦门博物馆之约,拿出了360件藏品,免费展出了15天之久,让厦门市民大开眼界。藏品多、品相精,展期久,都创下了厦门民间藏家展览之最。而这,也只是何老藏品的一小部分而已。

何老介绍,他的藏品主要分四类:瓷器、近现代名家字画、银元银元宝、印章。数十年前,他纯粹是出于兴趣,在整体社会气氛不允许的情况下,悄悄搞一些收藏。随着对这些艺术品了解的深入,他越发感觉到,这些艺术品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好的实物载体,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有知识的中国人,都有对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并保护的责任。在这种心态的驱动下,他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逐日提高,所收藏品也日趋精美。

俗话说:物寻有缘人。也许是和艺术品的缘分特别好吧,这些年来,何老陆续收到了一些品相极佳的上品,有些比国家博物馆的藏品都略高一筹;同时,何老还建立起了一个高端的鉴赏圈子,除了厦门博物馆的老馆长等专家,还包括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耿老对何老的几件藏品都非常认可,这让何老倍感荣幸。

数十年来,何老鉴宝、藏宝、探宝、赏宝、护宝,就如同跟一个个久别重逢的老友叙旧,不亦乐乎?因收藏而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的朋友,互相交流促进,不亦乐乎?现在,又因此而吸引了不少有缘人前来欣赏,主雅客来勤,不亦乐乎?天天乐在其中,笑口常开,怪不得成了“笑翁”。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不怕贼偷就怕贼惦着”,尤其是近年来文物市场火爆,许多藏品身价倍增,何老的随便一件瓷器,估价就超千万,更不用提那满墙的名家字画了。那么,何老为什么又愿意与我们分享他的这些藏品呢?

说到这里,何老也深有感触:是的,中国人说的“收藏”,就是东西一到手就藏起来,从此不见天日。他以前也未能免俗,况且在没退休前,也不便公开这一爱好。但七、八年前,一位老友让他转变了观念。这位新加坡大华银行的总裁在看到何老收藏的一幅瓷板画后,意味深长地说:“我要批评你,这种艺术品是属于社会的、人类的、世界的,你不该藏到自己家里。”

如醍醐灌顶一般,何老恍然大悟,是啊,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财富是人类共有的,以前那种秘而不宣的收藏观念已经过时了,目前世界流行的,是开放、分享、让艺术品价值共赏的收藏观念。

有了这种观念的转变,这才有了两年前文博会的展览,有了多处发表的鉴赏文章,也有了与拍卖行的合作,更有了每天与大家的微信分享。何老是记者认识的最高龄的微信玩家,他的微友达到了2000以上。他每天发送数条鉴赏心得,配以精美的藏品图片,赏心悦目之余,也让大家增长了不少鉴赏知识。

自从那次文博会展览之后,何老的收藏慢慢为人所知,上门求观的人络绎不绝。何老以前住的房子不足一百平米,许多藏品都无法展示,有个藏友欣然提供了现在这栋楼中楼,以供何老居住、待客和展示。虽然如此,就如前文所描述的,还是有许多字画无法悬挂。而客厅里悬挂的舒同书法,也因为前些天气候的变化而卷边了,让人看得很是心疼。

何老当然比我们更心疼,他说他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到手的藏品都保存完好,从未损坏过。按说字画应该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但目前何老不具备这个条件;自己建一处博物馆吗?靠何老手里的那点退休金,显然力有不逮。现在也有不少人表示愿意提供场所,但能落到实处,又在各方面条件适宜的,并不为多。何老感叹说,自己都快七十了,余生最想做的事,就是与大家分享这些藏品,并陆续完成藏品的鉴赏和研究工作。

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何老这种开放的收藏心态,为他人带来了美丽和快乐,自然也为自己带来了更多、更深的快乐,让他更具“笑翁”的资本。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现在不少人都玩起了收藏,许多拍卖行也趁势崛起,据统计,中国以外全球的拍卖行都不超过50个,而国内目前居然有300多家。面对鱼龙混杂的收藏市场,藏友该注意些什么呢?

何老以自身的经验告诉我们,收藏切忌“贪”。首先不能贪利,要以对传统文化的爱好和兴趣为初心,非此,就不能说是收藏。何老说:“现在很多人喜欢捡漏儿,今天10块钱买的东西,明天就想卖一万,急功近利,一定搞不好。而且,只要有贪心,有不正常的心态,就算本来眼光很好,也会上当受骗。这很奇怪,又很真实。”第二,不能贪多。量力而行,多少财力办多少事。第三,要建立一个可靠的鉴赏圈,多看博物馆的东西,培养观感;但博物馆的东西不能上手,所以还要多看藏友的好东西,培养手感,真正提高鉴赏水准。最后,对藏品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了高度而深刻的认识后,就会更懂得珍惜和保护,不至于人家给你点蝇头小利,就随意放手。

说起来就这么几条,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手里有几件好东西、有点儿“三脚猫”的功夫就张扬起来的人比比皆是,谈文物的价值,更多是体现在流通市场上,而没有沉下心来回归文物本身。说到这里,何老特别佩服中国文物鉴赏专家耿宝昌,耿老一生研究、鉴赏文物,手里却没有收藏一件东西——这是以前这个行当的老规矩,搞鉴定的是不能收藏的,就像当裁判员就不能当运动员一样,才能保持完全的公正。现在像耿老这样的鉴赏家,已如凤毛麟角了。

何老是真正爱这些艺术品的,他看这些藏品的眼光是温柔和慈爱的,犹如看自己的孩子。它们中的每一件何老都咂摸过多遍,谈起来更是如数家珍。能把这么多好东西保留这么多年,也可见何老的定力,如果只是考虑到藏品的升值,也许早就与它们失散了。

让许多人羡慕的,是何老有一个全力支撑他的“贤内助”,何老指着忙碌的老伴儿:“这么多年来都是她养活我。”原来,何老的工资以及时间、精力几乎全用来搞收藏了,家里的大事小情都靠老伴儿一手打理。在采访的这段时间,何师母一直在厨房忙碌,一会儿端来晾好的陈年普洱,一会儿又煮好了冰糖莲子粥。我们问何师母:“您为什么这么支持何老师?”她笑着回答:“我也喜欢呀,这么多年,我也享受了。”语气淡然,却令人动容。

何老的孩子们现在都有自己的事业,并不与收藏搭边。何老说:“我不能让他们觉得有这些东西,就可以躺在上面不努力了。他们还是忙他们的,有好东西他们也会在财力上支持我。有些东西肯定是留给他们的,但不是现在。”这种清醒,实属难得。

“笑对人生,翁崇鉴藏,护持传统,宝物弘扬。”——这是何老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以及对后半生的期望—— “笑翁护宝”。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以何老的精神状态,我觉得他能笑着度过百岁。听了我的话,何老接口道,笑得更开心了。

大家都希望活得久,但事实上,活得久而快乐,才是值得一过的人生。孔子也希望自己七十岁以后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何老那笑眯眯的样子,可能也是悟到了这种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