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梨园:南昌大学青年作家阿袁

人物简介

阿袁,中国当代作家,原名袁萍,1967生于江西乐平,毕业于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在南昌大学中文系任教。2001年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门赋》、《虞美人》、《蝴蝶的战争》、《锦绣》、《俞丽的江山》、《老孟的暮春》、《西货》、《蝴蝶行》、《小颜的婚姻大事》、《看红杏如何出墙》、《郑袖的梨园》和《汤梨的革命》等十余部作品。其中处女作《长门赋》被评为2002年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并获《上海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国最佳文学排行榜第六名。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阿袁小说《郑袖的梨园》位列中篇小说第三名。2011年阿袁创作的中篇小说《子在川上》同时入选《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


带着中国古典诗词韵味,行文中充斥对当下高校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欲望之下的描述,通过一种冷漠、悲凉的叙述,用接近华丽的古典词藻的表述,以“文坛黑马”般的身份闯入中国文坛视野,被大众熟知。笔下交织的生命个体看似被她“发难”却饱含着强大的人文关怀,如暖冬细碎的阳光细腻温泽。长期以来,阿袁以这种冷艳的文风创作了20余部中篇小说,在评论界受到广泛关注。

从2002年的《长门赋》现在,前后恰恰有十年时间,我校中文系的女教授袁萍,用“阿袁”这个随和的笔名在中国作家阵群迎得了重要席位。在刚刚结束颁奖的第十四届《小说月报》“百花奖”中,阿袁凭借中篇小说《鱼肠剑》获得本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得同样殊荣的作家还有方方的、迟子建、孙惠芬等活跃在当下文坛的一线作家。

《鱼肠剑》讲的是三个女人,女博士们。一个是怀揣“黄花胸”的“格律诗”,白天是一本正经的女博书痴,晚上摇身变成白天不懂夜的黑,和网上情人缱缱绻绻双宿双栖;一个是“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花间词”,只是轻轻地摇一摇,就有漫天关注的眼光跌落,据说她的博士入门证是从导师那儿公关来的,毕业论文也全由一位男博工蚁捉刀,这个她,“研究明清戏剧,还真就有戏剧中小旦的长袖善舞。”;一个是缜密曲折的“李商隐派”,与擅长曲径通幽的理论学博士老公徘徊在“夫唱妇随”与“妇唱夫随”之间,亦步亦趋,为了从三流大学挤进二流大学,听任老公反用美人计。

《鱼肠剑》表面是写孟繁、吕蓓卡和齐鲁三个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甚至还包括孙东坡、老季和宋朝,人人都有自己的鱼藏剑,都是学者,也都是剑客。孟繁藏了剑要刺吕蓓卡,吕蓓卡藏了剑要刺孟繁——当然这个女人的剑舞得更花哨一些,不仅要刺孟繁,也刺其他人,小说中的每个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中了她的温柔一剑。而且她的剑也更邪恶,简直是东方不败的葵花剑,笑靥如花,却毒如蛇蝎。不仅书呆子齐鲁躲不过,即使高手孟繁也躲不过。齐鲁的剑术是最差的,所以,她的鱼藏剑几乎是用来自戳的——虽然在意念里,她也他戳,但意念总归只是意念,在现实里,别人毫毛未伤,而她却遍体鳞伤。

源于不少读者对于《鱼肠剑》的喜爱,这个中篇小说在2010在《中篇小说选刊》第一期刊发之后,诸多文学刊物的争相转载。有不少读者在网上留言期望看到小说更多精彩的内容,不少作家在谈到这个中篇小说的时候,也认为小说还可以延续,而阿袁自己也觉得小说还有发挥的空间。这种情形之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安静试图让阿袁在此基础之上写成长篇小说,那个小姑娘用真情把阿袁打动之后,阿袁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写出了一个长篇的《鱼肠剑》,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安静透露,此书将于本月中旬在全国上市。

作家王春林:一个小说家,如果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无法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那么,他的小说创作实际上也就不可能走得更远。阿袁小说的夺人眼目之处在于小说语言,批评界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她的语言运用很有张爱玲的味道。

这次小说的颁奖会议,原本需要一个礼拜的行程,阿袁说她一天就回来了,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或许每当“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她又有折回的感觉,虽然跟所有的人一样喜欢用脚步丈量世界,不是为写作本身,而是实现生命的游走,但是,当她抵达某个地方之后,又想迅速的从那里“逃离”出来,写作者,大多数时候,不敢去问那么多为什么。

这种莫名的状态阿袁没有给予定义和解释,在我校执教近十年的时间,一些圈内的写作朋友羡慕她这种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作为一个写作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尤其是一些新潮的地方,她通常都不太感冒,比如说,当下流行的“微博”,身边不少人在敦促她去了解和掌握这种交流工具,人民文学社的安静告诉她可以通过微博跟读者交流,但她还是有些不习惯;家里有车,她又情愿坐校车上班,有日本的女性朋友戏说她“抱残守缺”,她淡然笑之,依旧在生活中保持本色风采,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着魔般地迷恋,让她的生活和创作都携带着古典诗词般地迷离。

阿袁:现实世界没有什么是我不能受的,不管是物质的清贫还是学习的压力我都不怕,我笑吟吟地安静又温柔的守在我的角落里,我是拥有两个世界的人,一个世界令我不安了,我就背叛这个世界走进另一个世界,我在我的世界应有尽有。

十年的创作生涯当中,阿袁的作品和才情在多数评论家看来是个“异类”,作家藏策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她是个典型的学院作家,在小说的‘谱系’上,又与张爱玲、钱钟书、白先勇等一脉相承,令人刮目相看。我以前对阿袁并不熟悉,是通过2008年的排行榜评选,才让阿袁的小说一下子闯进了我的视野。”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当中,学院作家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五四时期,如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学院作家的典范,在最后“工农兵”文艺路线的影响之下,学院作家曾一度没落,以至于后来反而成为文坛中的“异类”,而今天谈到阿袁的“异类”显然是一种欣慰。

有评论指出,阿袁的小说就像莲藕,又像拔丝苹果,总能带起千丝万缕的历史文化记忆。阿袁的秘诀无他,其实就是个“喻”,她总能把当下的人和事,与诗经,与唐诗宋词,与京剧昆曲打成一片,从而构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喻说方式。钱钟书式的明喻,在她那里也被用得得心应手,比如把某种性爱竟比喻成“如《诗经》的句式一样,一唱三叹,回旋往复”。从这一点上来看,整个中国20世界的新文学,在语言的叙述上一直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但是阿袁的小说,似乎看到了已被欧化了的现代汉语与自己的远祖打成一片的可能性。

这个长时间在高校执教的人,行文中充斥着钱钟书的反讽和张爱玲的细腻。在今年六月份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的小说集《郑袖的梨园》中对她有这样的评述“钱钟书的文风、张爱玲的问道、学院闺阁的人性同道,恍惚间闪动着隐秘的梨园里那典丽、残酷的烟熏妆。”

在近十年的时间,阿袁声称自己算不上是一个高产量的作家,从2002年开始发表的《长门赋》到现在,她先后推出了《虞美人》、《蝴蝶行》、《锦绣》、《俞丽的江山》、《老孟的暮春》、《西货》、《小颜的婚姻大事》、《看红杏如何出墙》、《郑袖的梨园》、《汤梨的革命》《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鱼肠剑》等系列小说,这些小说发表之后均取得较大反响,从而使她跻身于当代作家的一线阵营。

其中《郑袖的梨园》以其精细华丽的风格荣获中华文学奖和2008年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篇小说第三,《长门赋》获得谷雨文学和上海文学奖,《鱼肠剑》《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分别获得2009年及2010年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的第二和第四。

阿袁的小说大多指向她所熟悉的大学生活,将知识女性内心的世界剖析的淋漓尽致,而她的小说最动容之处就在于对高校知识女性曲折“心灵世界”的精细描画,对校园中的男女情感的准确拿捏。

《郑袖的梨园》写女人对女人的复仇,是以彼之道还诸彼身式的复仇。复仇的动力是郑袖早年挥之不去的后母“情结”,而复仇的终极武器就是“欲望”。从这点上说,有评论指出,《郑袖的梨园》对以往的《长门赋》、《虞美人》等是有所突破的,但同时问题也暴露得更多了些;《老孟的暮春》将美人迟暮的悲哀放置在21世纪的时代真实中塑写,更有了一种感同身受和触目惊心的创痛效果;《汤梨的革命》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嘲讽了文化高、地位高,貌美如花的大学教师的内心世界等等,把知识女性的生活情感表现的如诗如画,深刻、细腻,巧构布局,得心应手。

阿袁曾在媒体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跟文学始终保持着恋人关系,她认为女性与文学有共性,天生的细腻、内敛的气质都是共通的。作为一个写作者,阿袁认为这些都别无选择。她非常认同张爱玲曾经说的“写作者是不自由的”的定论,很多时候,写作本身看似都是自由创作,但其实是受到束缚,她对高校知识分子的生活、情感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变化都信手拈来,在这些熟悉的环境当中,她的世界观、她的行文风格以及对女性世界都有了别人不一样的理解。

评论家臧策说:阿袁是大学里的教授,从新世纪之初开始写作并发表小说。她的作品并不很多,但却非常独特,有着张爱玲、钱钟书式的文风,这在当代文坛确实罕见。阿袁的小说,文字很华美,这种华美与走欧美路线的“先锋文学”迥异,也与同样浸润于古典文化的废名、汪增祺等作家的路数不同,更独具着张爱玲式的神韵。

在一些评论家的眼中,阿袁的行文风格透露出一种冷艳的悲凉,用一些灰冷的言语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但这些与生活中热情、温暖的性格形成巨大反差。

阿袁说,之所以形成这种悲凉的基调,可能是因为自己向来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种世界观在她所有的作品中都有较多的表现,这些特点或许源于她对世界的爱与恨、对世相的敬畏与忧思。

一个对传统文化迷恋的人、一个对现代化潮流不感冒甚至“退避三舍”的人,生活中的本色与行文中的风采结合成的双轨通道,必定有着区别与模式化的风格和个性。这些个性和特点都深深地打上了“阿袁特色”的烙印。

拿中国古典文学来说,恰恰是她这种偏执的迷恋形成了她小说的一大特色,有意和无意之间流露出古典诗词的美令不少读者拍手称快。

“流言是墨,泼出去了,就会在自己的道德底布上留下痕迹。可女人的人生怎么能没有流言呢没有流言的人生就如七月的天空没有星星,就如四月的桃树上没有花朵,就如十月的芦苇间没有艳丽的蝴蝶。天地将如何为之黯然失色”

“……她们都是老子的门徒。上善若水,至柔者得天下。她们是以温柔为鱼肠剑的,阴到至处,便是阳。所以,安静是傲慢,温柔亦是傲慢。这一点,男人不懂,男人以为这样的女人弱不禁风。却不晓得,这是能在黑暗中单骑夜走的女人。而呐喊中的女人,才惊恐,才寂寞。因为惊恐,所以要虚张声势,因为寂寞,所以要用自己的声音来陪伴自己。失魂落魄的声音比不得男人,甚至比不得李白和苏东坡月光下的影子。但绝望女人的夜晚哪里有男人和月亮呢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声音了。”

这样的句子出现在阿袁的笔下使得行文有一种古朴的质感,著名青年评论家汪政评价道说,阿袁的作品有一种晚唐、南宋时期文学的颓废美。小说中那种关于人性的描述,令阅读者更有快感。”正如阿袁自己说的那样,一直迷恋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字有一种致命的魅力,使我无法抗拒。

作家杨广虎说:阿袁用自己的华美语言解剖着我们当下庸常琐碎不堪的生活,她的酣畅淋漓轻云流水长袖善舞让我们迷失在生活大海,人们突然反省,头上冒汗,心里发冷,而茫然不知所措。没有作家六六对现实的直率和犀利,迷恋、沉醉古典文学的阿袁,她的小说蕴藏着诗词一般的柔美。她从《诗经》、唐诗宋词中走来,在内心的星空长袖善舞,这种孤独,只有月宫的嫦娥能懂,活在世间的凡人注定要在快乐和苦痛、寂寞和狂欢中,在欲望的挣扎中像烟花一样美丽,尘埃落定。

阿袁说她擅长写女性,她日常生活来描写大学中的知识分子,让人们在以往的刻板印象之外重新认识大学中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女性。阿袁以其亲身经历描写知识女性在其社会身份之外的现实生活,她们异于普通女人,同于普通女人之处,都揭示了她们在婚姻爱情上与普通女人一样的悲剧性。

“写一个女人,是一枝梨花春带雨,写一群女人呢,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世界上最迷人的关系,于我而言,不是男女关系,而是女人与女人的关系。”在《汤梨的革命》创作中,阿袁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种关系的丰富性。事实上,之所以在行文中产生不少读者认为的悲凉基调也源于她对当下女性的关注。

在阿袁的“女性观”里,她说所认为的“女性时代”其实远远没有带来,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之下,女性在内心面临的困境永远要比男人要多,外部环境一直影响着这个群体状态。社会环境让当下中国女性的内心充满了困惑。

读者张平说:阿袁看透了女人,所以写得精彩,写得入骨;可阿袁毕竟还看不透男人,她对男人的想象貌似还停留在唐伯虎那个时代。阿袁学张爱玲,其实只学像了半个。当然这也已经很不容易了。有人批评阿袁的小说太冷,缺少温情,我倒觉得未必,依我说,她的小说冷得还不够。阿袁的小说,细细碎碎的,像被树叶打碎了的月光,亦像八九月里的桂树上结的繁花。光是暗光,香是暗香,都在暗处。要静了心,细细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