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天下】吴师龙:致敬梦开始的地方

1e3e44e118384320996ff3d60b817ecd.png

“爆竹声声送大禧,寒门少年入江医。冬夏寒暑五轮回,书山学海四十余。山长水阔湾又多,途尽滩险数星罗。真知灼见师医祖,万里征程凯旋歌。”在江西医学院七八级同学毕业35周年聚会上,78级校友吴师龙心潮澎湃,有感而发,提笔写下了“江医情怀”一诗,致敬他梦想起航的地方。

1978年,诗里的寒门少年搭上了恢复高考的新列车,走进了江西医学院,捧起课本攻读医疗学士,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

恢复高考的两年间,1180万人走进了改变一代人命运的考场。吴师龙正是其中的一员,于他而言,激动之余,更多的还是忐忑:“刚恢复高考不久,没有大学生,考完之后谁也不知道能不能考上。”的确,当年的高考录取率仅为6.6%。吴师龙的初中、高中都只读了两年,而高考前基本上只读了一年的书。但是这一年下来,数理化各方面学科都必须向全国看齐 。高考恢复,考生学习到了一个狂热的地步,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白天学晚上学周末学日日学。所以时隔四十年后,吴师龙回忆起当年的高考录取事件,依然为之欣喜。

吴师龙立志学医,医学类高校占满了他的志愿表,他希望学成给老百姓治病。从本科、硕士、博士到现在的科研项目,这样纯粹的想法贯穿了他的整个旅途,从一而终,初心未变。“寒门少年”变成医科学生,爱好与兴趣鼓舞着他在江医不断地学习、探索、成长。“我觉得在医学院除了学到非常广阔、深度的知识外,它还开启了我的人生旅程。”毕业时,成绩优异的他可任选本校的医学专业深造,继续走外科医生的道路。但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了全新的方向,投入了临床医学类的科研。被问及原因,他答道:“我感觉真正要去治病救人,靠一个人的行医看病是远达不到要求的。”

原来,在本科实习期间,吴师龙作为实习外科医生,算过一笔账,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吃不喝,专门去看病,每三十分钟看一个病人,一年下来也看不了两千个病人。周围能接触的医疗资源匮乏,自己能做出的改变极微,或许别人口中新颖的“研究生”会使学医之路有质的提升。抱着这样的想法,本科大四的吴师龙决定考研,白天在医院上班,晚上回寝室看书。最终,他被中科院上海研究所录取,攻读药理学的研究生。

吴师龙求学路途的艰辛不言而喻。1983年,吴师龙于中科院攻读硕士,动物模型、医学药理等新领域知识的学习,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入门;国外学者讲座中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因调控等更是闻所未闻。隔行如隔山,即使中科院拥有国内前沿的图书馆,他在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仍难以完全领会这些知识。虽晦涩难懂,但本着对分子生物学的兴趣,他毅然赴美读博,希望能够将解剖学、模型学、动物模型跟分子生物学更系统地联系起来,全面地提升自己。

关于道路的抉择,他说:“我觉得除了努力,还要有自己的特殊技能,多方面结合起来就可以优于别人。”在南加州大学读博期间,他并没有盲目效仿大众,选择去拿体面的医生执照,边行医边学习。相反,他初心未变,全身心投入医学,将所有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周期学、肿瘤学、病毒学系统地学习了一遍。正因此,在临床道路上所做的每次分析,吴师龙都可以从分子机理等更高的起点出发,而不仅仅是看看病、把把脉、做做病例分析这么简单。这其中的奥秘了解的越多,他的兴趣就越大,也因此走上了抗肿瘤开发的相关道路。

一路求学,多样多类的知识汇聚在一起,迸发出独一无二的力量,助力吴师龙现如今的科学研究。而对于梦想最初的地方——江西医学院,他仍旧心怀感激、念念不忘:“我很自豪,我感谢江医,是它开启了我人生航程的方向,我在国外这几十年中,所有的研究和学习都要用到江医的知识,我希望做出更好的成绩向学校百年校庆献礼!”

《江医情怀》的末尾两句——真知灼见师医祖,万里征程凯旋歌。器宇轩昂,气势磅礴,昭示着吴师龙医学旅途上新的曙光。“我认为,我已经看到了希望。”他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