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考验。无论四海八方,人们的心都紧系在疫情这条弦上,起伏,跌宕。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无数逆行者背负沉重使命,于国人仓皇之时逆道而行,以愿神州无恙之心,奔赴生死相付之途。胡祥炬就是这样一位最美逆行者。
南昌大学校友胡祥炬作为福建省对口支援宜昌抗疫卫生专家组成员,在宜昌期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溯源,与时间赛跑阻断新的传播;走访督导重点场所、机构的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查找风险点,切实保障复工复产;开展疫情防控“疾控大培训”,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公共卫生队伍。
2月24日上午,胡祥炬抵达宜昌市兴山县,指导兴山疫情防控工作。到达古夫城区后,他顾不上休息,详细了解了兴山疫情防控情况,与县疾控中心疫情防控组就当前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胡祥炬表示,兴山虽然在前期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目前仍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大家思想上千万不能麻痹大意,一刻都不能松懈。要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总体思路,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胡祥炬认为,兴山作为病例少的中低危险区,一定要外防输入,内防可能的聚集性病例,一切工作都要做到关口前移,尤其是观察点、密切接触点的防护、观察,都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他还指出,流行病学调查是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是科学防治疫情的重要手段。要通过落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找出肺炎病例的传染源,以及传染源所有密切接触者,深挖到底,从源头上控制疫情的蔓延和传播。在防控当中要做到精准,落实落细每一个防控环节,出院后没有条件进行集中观察的患者,要继续居家康复隔离14天,做到万无一失。这些具体举措和指导,使得兴山县的疫情防控更有秩序和针对性,无疑给兴山县人民一剂定心良药。
援鄂期间,一次因共事的当地民警出现发热咳嗽症状被送往医院就诊,并隔离治疗,胡祥炬报告队长后被告知立即返回酒店进行自我隔离,等待民警核酸检测结果。他说,在酒店自我隔离期间也有过担心,但相信自己规范的防护措施一定能避免被感染。幸运的是,那位民警同志后来被排除了新冠感染,胡祥炬身上的警报也得以解除。虽然他在讲述这段插曲时显得云淡风轻,但记者能感受到,他在宜期间所面临的感染风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他不是没有预料到这次逆行的风险,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让他在危急关头仍然选择站了出来。即使经历过危险,他依然坚定地作出承诺:“无论什么时候,若有战、召必来,来能战、战必胜。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作为一名具有丰富卫生应急经验的“老兵”,这不是胡祥炬第一次逆行。2008年,他是福建省第一批汶川地震救援人员。灾后防疫任重道远,胡祥炬作为疾控人员丝毫没有懈怠。在队员的陪同下,检查驻地附近灾民安置点、厕所、垃圾堆放处苍蝇密度,仔细喷洒消杀药剂,监测水源余氯,对水井进行投氯消毒。在新的灾民居住点发放张贴宣传图片,分发消杀药品。胡祥炬在入川之后,克服各种困难,全力投入抗灾防病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灾后五日,当地卫生院无传染病疫情报告。胡祥炬还热情帮助灾民搭建帐篷,他一边干活,一边跟队员比较着进度,说要努力让自己成为搭建帐篷的专业户。 胡祥炬在工作中和当地百姓、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受到大家的高度赞誉。2010年,他又战斗在南平洪灾救援一线,在防汛抗洪抢险的集结号中,为灾区群众筑起一道道牢不可破的“生命之堤”。他的每一次出征,都是向着最危险的地带进发,成为“最美逆行者”。
总有这么一群人,在危难中挺身而出为人们负重前行,又在国泰明安之际兢兢业业、踏实苦干。胡祥炬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于道路黑暗之处点明灯,于众人无望之处觅曙光,于风雨飘摇之际护国安。他用一次又一次的逆行,立起国之脊梁,担起国之大器。中国有势必穿越黑暗的勇气,也在积蓄见到光明的力量,正因为有着像胡祥炬这样擎着炬火的人,我们才能看到光亮,才能等来一个暖春,一个盛夏。